改变思维:破壁思维,打破思维,才有生机

  打破,才能得生机,这就是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所在: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,思路才会见光明。

 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,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大家,他编著的《资治通鉴》是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。

  司马光从小聪慧过人,他砸缸救人的事迹,一直流传至今。有一天,小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,当时,有个小孩为了不让同伴找到自己,便爬进一只大水缸,哪知他一翻进缸里,便发出呼救声,原来他没料到那缸里盛满了水。在场的小伙伴们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,眼看那孩子就要被活活地淹死在缸里。这时,小司马光灵机一动,急忙从附近搬来一块大石头,朝缸底部猛砸,结果缸一下子就被砸破一个大洞,缸中的水从破洞中急泻而出,那个小伙伴也终于得救了。

  ——打破,才能出现生机,这就是破壁思维的精髓所在: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,思路才会见光明。

  当年小司马光灵机一动,砸缸救人,其实,他砸破的不完全是一口现实生活中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缸,同时也打破了一种旧的思维模式。当我们打破旧思维,再将我们的思路重新组装的时候,结果一定是一幅好风光。

  一天,一位专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,但他没有陷入沮丧,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。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,结果发现:10-100克的最少;1-10克的稍多;0.1-l克和0.1克以下的最多。同时他还发现,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,存在着一种很有趣的倍数关系,即,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,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,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。

  陈旧的思维和经验,如同一堵墙,横亘在人的思路面前,一旦打破墙壁,呈现在人们面前的,往往就是金光闪闪的景象,这就是破壁思维的意义。

  在欧洲,自从西红柿采摘机发明之后,不少专家们一直在忙于如何改进它。但是,那些经过改进的形形色色的采摘机,依然无法避免这样的困局:在采摘过程中,娇嫩的西红柿皮会被弄破。后来,有人发现,其问题的关键不是采摘机太笨重,而是西红柿的皮太薄,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请植物学家培育出一种新品种,使西红柿长出像水果那样厚的果皮——这种想法,无疑就是一个思维的突破。

  20世纪90年代,纽约面临严重的用水短缺问题,人们一用水,心里就不爽。随着居民的增加和干旱年份的增多,城市每天要额外增加34万立方米水(约占整个城市用水量的70%左右)。

  要是按照通常的思维路径,市政官员可以选择花费10亿美元在哈得逊河附近新建供水站。有人想出一个妙计:减少对现有供水的需求。

  一个更低成本的思路出现了。

  为此,纽约市环保局推行了一项始于1994年的抽水马桶的优惠政策,该项计划预算资金2.95亿美元,优惠额度达150万美元,打算用节水型抽水马桶替代全市三分之一的抽水马桶。后者每次冲刷需水20升以上,而前者只需6升水。当局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,实现大部分的节水目标。

  纽约市民积极配合,他们踊跃参与了这项计划。计划开始前三天,当局就收到至少2万件的申请。到1997年计划完成时,低流抽水马桶已取代了11万栋建筑内的133万个低效抽水马桶。结果,每年每栋楼减少了29%的用水,据当局当时估算,全市低流洗手间,每天节水能在27—34万立方米之间,通过运用这种办法,尽管纽约人口不断增长,但纽约市每天人均用水量从1991年的734升减少到了1999年的639升,节水工作终于见到成效。